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研究团队 >> 正文
当前栏目: 研究团队

病毒性疾病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

发布时间:   2022年06月17日 23:02

一、团队简介

病毒性疾病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团队现有科研人员6人,其中高级职称1人,具有博士学位4人。主要围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等方面进行研究。发表论文200余篇。参与或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8项、三等奖10项,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。共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,其中承担国家级6项,承担国家“十五”科技攻关计划“河南省艾滋病的流行规律、传播特点和阻断策略研究”(2004BA719A13-02),国家“十一五”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“HIV/AIDS中医基本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”(2009ZX10005-021),国家国家“十二五”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“基于转化医学的艾滋病、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中医证候生物学研究”(2012ZX10005001)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“基于细胞自噬探索益艾康胶囊治疗HIV/AIDS肺脾气虚证的分子机制”(U1704180),青年基金项目“基于PPAR信号通路的HIV/AIDS肺脾气虚证脂质代谢及中药干预调节机制的研究”(81804060);“基于TLRs信号通路探索三仁汤治疗HIV/AIDS湿热内蕴证作用机制”(82004344)。

二、团队主任

张淼,医学博士,助理研究员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现任病毒性疾病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主任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、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1项,参与了国家“十二五”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1项、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1项、国家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项目1项。发表论文二十多篇,参编论著一部,获软件著作权1项。获科研奖励5项,其中省部级3项。

三、研究方向

1、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

在临床病例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,组织专家,结合有关文献研究,提出了“艾毒伤元”的艾滋病病因病机假说。这一假说来源于临床,能够较好地解释艾滋病的发病、转归及临床表现等。其成果“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”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。

2、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

主要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,并制定了7个常见证候的诊断量表,采用系统生物学中转录组学、蛋白质组学、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,发现了HIV/AIDS中医基本证候特异性及潜在生物学标志物,揭示了中医证候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及中药作用机制,构建了证候判别模型,研制了组学信息管理系统,构建了艾滋病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。其成果“HIV/AIDS中医基本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”获得2019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,“河南省HIV/AIDS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”获得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,“HIV/AIDS中医证候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候量表研究”获得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,“河南省HIV/AIDS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与中医证候Web数据库系统的建立”获得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。

3、艾滋病中药干预机制的研究

主要对系统生物学结果,结合临床及文献,进行数据挖掘,发现主要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及中药治疗的主要靶点及干预机制,明确了中医药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,提高生存质量,延缓疾病进程,降低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和总体病死率作用机制。其成果“中药益气健脾法对HIV/AIDS肺脾气虚证NF-kB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研究”,“基于细胞自噬探索益艾康胶囊治疗HIV/AIDS肺脾气虚证的分子机制”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。

团队联系人:王娟

邮箱:19329613@qq.com